元代有个著名的医学家叫朱丹溪,他曾经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:“气血冲和,万病不生,一有怫郁,诸病生焉。故人身诸病,多生于郁”。意思就是:一个人只要是气血通畅和气,就不容易生病,一旦身体被风、寒、气、血、湿等邪气给淤堵住了,毛病就来了。
首先风邪:我们说风为百病之长,意思是说外感诸邪,都容易搭乘风邪这个顺风车而入侵人体。风邪致病的特点,是发病非常快,一年四季都可以使人患病。
接着寒邪:寒邪最容易伤阳,阳气受损后,气血失温,就容易被凝滞住,从而出现气滞血瘀。
那气瘀和血瘀,它俩往往是同时出现,气机不能推动血液运行,血液就像一潭死水,容易出现血瘀的症状。而血瘀久了,血不能载气,体内的气机就像一团乱麻,交接在一块。同样也可以出现气郁、气滞等问题。
还有湿邪和痰浊,这就更不用说了,湿和痰走到哪里,哪里就不舒服。
有一个方子叫五积散,善于解除风、寒、淤、湿、痰。它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剂居方》,它是由麻黄、白芷、肉桂、干姜、枳壳、桔梗等十五味中药组成的。之所以叫五积散,顾名思义,它从五个方面解除淤和积。
第一在驱除风邪方面,用到了麻黄和白芷。
麻黄主入肺经,而肺又主皮毛,所以麻黄可以透发肌表的风邪。白芷,味辛性温,可以帮助麻黄驱除解散肌表的风邪。这样一来,风寒束表引起的鼻塞流涕、哮喘、痰多、咳嗽等问题也就解决掉了。
第二在温阳散寒方面,用到了肉桂和干姜。
肉桂辛温,善于温补命门之火,使先天之本得温。干姜呢,味辛性温,辛可行散,温可去寒,它主要入中焦的脾胃经,使后天之本得温。这样一来,先天和后天都温暖了,寒邪自然也就无所藏身了。
第三在行气消滞方面,用到了桔梗和枳壳。
桔梗专入肺经,善于宣通肺气,属于舟楫之药,可以引诸药上行。而枳壳,擅长下气消胀,将淤堵在中焦的气机全部向下排,同时呢,还可以消食化积。这两味药,一个擅长向下破气,一个擅长向上行气,一升一降之间,淤堵的气机自然也就解开了。
第四在活血化瘀方面,用到了当归、川芎和白芍。
这三味药,细心的人就发现了,它是四物汤里面的三元大将。当归味偏甘性辛,微温。甘能补,辛能散,一边补一边通,行中有补,补中有散,可谓是血中圣药。补血的方子十有八九都会用到当归。川芎呢,为行气活血的要药,它既可以活血化瘀,又能够行气消滞。白芍,味酸而甘,既可以补血,又可以收敛固涩。总之这一组,共同补血活血和行血,解决血瘀的问题。
第五在健脾燥湿和化痰除满方面,用到了苍术、厚朴、茯苓、半夏、陈皮和甘草。
苍术,燥湿而健脾。厚朴有两个作用,一个可以协助枳壳下气,散掉瘀滞的气机。二来呢,可以帮助苍术干燥体内的湿邪。茯苓、半夏、陈皮和甘草,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二陈汤。这个我们都知道,它是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的,这就不再多说了。
诸药合用,可以说是风、寒、淤、痰、湿五个方面呢,都兼顾到了,这就是五极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