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,又名半身不遂。在治疗上,中医疗法比较优秀,包括汤药、针灸等治疗方式。
01 涤栓散 涤栓散
蜈蚣味辛性温,归肝经,具有息风镇痉,通络止痛,攻毒散结的功效。主治于肝风内动,痉挛抽搐,小儿惊风,中风,半身不遂,破伤风,风湿顽痹,偏正头痛,疮疡等症。
02 病案 病人是来自山东的打工人员,经济条件不算富裕,于是回家治疗。托人找中医初诊针灸治疗,并且要求喝中药治疗,不输液,这样能节省一些医疗费用。 遂开涤栓散加生水蛭。 处方:地龙150克,生水蛭50克,蜈蚣5条,白芷50克。 打粉,每次服8克,每日3次,10天为一个疗程,连服3个疗程而愈。 处方:地龙150克,三七50克,蜈蚣5条,白芷50克。 打粉,每次服8克,每日3次,配合针灸治疗月余,言语好转,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。下肢恢复的可以行走,唯上肢还不理想。 于是减上方口服剂量为5克,每日两次巩固治疗。 如脑出血类疾病恢复期,可加三七10克,止血又活血,无复发出血之忧虑;栓塞类加生水蛭10克,化瘀通络,加速病灶恢复;如果血压高,则重用地龙50克,收降压之效。 予涤栓散:地龙120克,蜈蚣3条,白芷40克。 打粉,每次服5克,每日3次。米汤送服。 半月后,左半身活动能力大大增强,再予一剂,一个月后,丢掉了拐杖,可以沿街用挎篮腿走路。 《景岳全书》亦云:“凡阴虚血少之辈,不能养营筋脉,致抽挛僵仆者,皆是此证。”偏瘫痉挛的预防以及治疗应该贯穿在中风发生的全部过程中。 中风后遗症通常有麻木、周围性瘫痪、偏瘫失语、偏盲以及认知和精神障碍等表现。 中风之所以病情严重、死亡率高、致残率高,从病因病机来讲是与人体积损正虚有关。 积损正虚会导致阴阳的失调,内风旋动,这种情况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再加上内风旋动后,可以导致气血逆乱,夹痰浊、瘀血等邪气,蒙蔽脑窍,横逆经络,正虚邪实夹杂,祛邪易于伤正,扶正易于留邪调理相对棘手。 中风由感受外界的风邪所致,往往病情较轻,绝大部分与虚风内动有关,因为人体的气血消耗导致人体阴阳失调,阴不制阳,阳亢化风,导致气血逆行,蒙蔽脑窍。可见神昏失语,横逆经络。经络气血不通,可见肢体乏力、麻木、言语不利等后遗症,往往形成正气亏虚,痰浊、瘀血等,使邪气阻滞经络,正虚邪实并存的情况。 中风的后遗症包括: 1、感觉功能障碍:患者感觉身体某个部位疼痛、麻木; 2、运动功能障碍:患者表现为半侧身体不能运动; 3、认知功能障碍:患者的判断力、认知力降下; 4、情绪功能障碍:中风后患者脾气较暴躁,心情较抑郁; 5、言语功能障碍:患者不能说话或吐词不清; 6、吞咽功能障碍:患者不能进食或不能饮水; 7、心肺功能障碍:患者心肺功能下降; 8、二便功能障碍:患者不能控制大便及小便。 杨氏医派辩证 气虚血瘀型症候,常见症状是半身不遂、口舌歪斜、舌强言謇或不语,感觉减退或消失、面色白、气短乏力、自汗,舌质是暗淡,舌苔薄白或有齿痕、脉沉细,细缓或细悬。调理是益气活血、扶正祛邪。 肝肾阴虚型证候,常见症状是半身不遂、口舌歪斜、舌强言蹇或不语,感觉减退或消失、眩晕耳鸣、腰酸腿软、健忘失眠、咽干口燥、舌质红,少苔或无苔,脉弦细数。 风痰瘀血型,此型以实为主,表现为半身不遂、口舌歪斜,舌强言蹇或不语,偏身麻木、头晕目眩、舌质暗淡、舌苔薄白或白腻、脉弦滑。调理以活血化瘀,化痰通络。 舌尖偏向一侧,中风的前兆。从腋下沿手臂内侧向手指推,直刺食指指尖放血。 特效针法调中风后遗症核心步骤:取穴 1、选用降压针点(直刺) 2、选用除湿针点(斜下刺) 3、选用通天穴一针 通天穴在食指指掌关节外侧向下旁开2指处(中指与食指下)。 用75酒精棉球从内向外消毒,用1寸针朝手腕方向斜刺。留针30分。 浮间穴 取穴: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,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处是穴。 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,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是穴。一针调理中风后遗症
上火、牙痛,针两穴 两次便好
主治:疝气、尿道炎、小肠气、牙痛、胃痛。
部位: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二分。
针刺法:五分针、针二分至二点五分。(原注:禁忌双手同时取穴。)
注意:忌双手取穴,一般而言,单手取穴,以男左女右为准则。
外间穴
主治:疝气、尿道炎、小肠气、牙痛、胃痛。
部位: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二分,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。
针刺法:五分针,针二分至二点五分。(原注:禁忌双手同时取穴。)
注意:忌双手取穴,一般而言,单手取穴,以男左女右为准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