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6、涤痰汤(《济生方》)
【组成】半夏10克、胆南星10克、橘红6克、枳实6克、茯苓12克、人参8克、石菖蒲10克、竹茹12克、甘草6克、生姜6克、大枣3枚。
【功用】涤痰开窍。
【主治】中风痰浊蒙蔽心窍证,症见舌体强硬、言语不利。
方歌:涤痰汤含竹茹与胆星,半夏人参、橘红配茯苓,甘草、菖蒲加枳实,痰迷舌强服后神智清。
77、桑菊饮(《温病条辨》)
【组成】桑叶7.5克(二钱五分)、菊花3克(一钱)、杏仁6克(二钱)、连翘5克(一钱五分)、薄荷2.5克(八分)、苦桔梗6克(二钱)、生甘草2.5克(八分)、苇根6克(二钱)。
【功用】疏风清热,宣肺止咳。
【主治】风温初起之表热轻证,表现为咳嗽、身热轻微、口微渴,脉象浮数。
方歌:桑菊饮里桔梗、杏仁、连翘配,芦根、甘草、薄荷也不少;乃清疏肺卫的轻宣剂,风温咳嗽用它便能消。
78、理中丸(《伤寒论》)
【组成】人参、干姜、炙甘草、白术各90克(各三两)。
【功用】温中祛寒,补气健脾。
【主治】1. 脾胃虚寒证:脘腹隐隐作痛,喜温喜按,伴呕吐、大便稀溏、脘腹痞闷、食欲减少,且畏寒肢冷、口不渴,舌淡苔白润,脉沉细或沉迟无力。
2. 阳虚失血证:便血、吐血、衄血或崩漏等,血色暗淡、质地清稀。
3. 脾胃虚寒引发的胸痹;或病后多涎唾;或小儿慢惊风等。
方歌:理中丸主温中阳,人参甘草术干姜。呕哕腹痛阴寒盛,再加附子更扶阳。
79、黄芩滑石汤(《温病条辨》)
【组成】黄芩、滑石、茯苓皮、大腹皮、白蔻仁、通草、猪苓。
【功用】清热利湿。
【主治】湿温之邪滞留中焦,症见发热身痛,汗出热退却又复热,饮水不多甚至不渴,舌淡、苔黄滑,脉象缓。
方歌:黄芩滑石汤用猪苓、茯苓,大腹皮、白蔻仁、通草同煎效灵,脉缓舌黄身又痛,清热祛湿两相宜。
80、黄连阿胶汤(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)
【组成】黄连3克、阿胶9克、黄芩9克、鸡子黄2枚、白芍9克。水煎2次,阿胶烊化后调入,再用生鸡子黄混入药汁,分2次温服。
【功用】滋阴降火,安神定志。
【主治】心肾不足、阴虚火旺较甚所致的心烦失眠,症见舌红苔燥,脉象细数。
方歌:黄连阿胶鸡子黄,黄芩芍药合自良。
81、黄连解毒汤(方出《肘后备急方》,名见《外台秘要》引崔氏方)
【组成】黄连9克(三两)、黄芩6克、黄柏6克(各二两)、栀子9克(十四枚,擘开)。
【功用】泻火解毒。
【主治】三焦火毒证,症见大热烦躁、口燥咽干、言语错乱不眠;或热病吐血、衄血;或热盛发斑,或身热下利,或湿热黄疸;或外科痈疡疔毒,小便黄赤,舌红苔黄,脉数有力。
方歌:黄连解毒柏栀芩,三焦火盛是主因;烦狂火热兼谵妄,吐衄发斑皆可平。
82、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
【组成】连翘30克(一两)、银花30克(一两)、苦桔梗18克(六钱)、薄荷10克(六钱)、竹叶12克(四钱)、生甘草15克(五钱)、芥穗12克(四钱)、淡豆豉15克(五钱)、牛蒡子18克(六钱),另加鲜苇根。
【功用】辛凉透表,清热解毒。
【主治】温病初起,症见发热、微恶风寒、无汗或汗出不畅,头痛口渴,咳嗽咽痛,舌尖红,苔薄白或薄黄,脉浮数。
方歌:银翘散主上焦疴,竹叶荆芥豉薄荷;甘桔芦根凉解法,发热咽痛服之瘥。
83、麻黄汤(《伤寒论》)
【组成】麻黄9克(去节,三两)、桂枝6克(去皮,二两)、杏仁6克(去皮尖,七十个)、炙甘草3克(一两)。
【功用】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。
【主治】外感风寒表实证,症见恶寒发热、头身疼痛、无汗而喘,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
方歌:麻黄汤中用桂枝,杏仁甘草四般施;发热恶寒头项痛,喘而无汗服之宜。
84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(《伤寒论》)
【组成】麻黄12克(二两,去节)、连轺12克(二两,即连翘根)、赤小豆24克(一升,即细赤豆)、杏仁6克(四十个,去皮尖)、炙甘草12克(二两)、生梓白皮24克(一升)、生姜12克(二两,切)、大枣12枚(擘开)。
【功用】发汗利水。
【主治】伤寒瘀热在里,汗出后表邪未解而湿热发黄,脉象浮者。
方歌:麻黄连翘赤豆汤,梓皮甘杏枣生姜,表邪被湿持于里,湿瘀蒸肌致发黄。
85、麻杏石甘汤(《伤寒论》)
【组成】麻黄9克(去节,四两)、杏仁9克(去皮尖,五十个)、炙甘草6克(二两)、石膏18克(碎,绵裹,半斤)。
【功用】辛凉疏表,清肺平喘。
【主治】外感风邪、邪热壅肺证,症见身热不解、咳逆气急,甚至鼻煽,口渴,有汗或无汗,舌苔薄白或黄,脉浮而数。
方歌:仲景麻杏甘石汤,辛凉宣肺清热良,邪热壅肺咳喘急,有汗无汗均可尝。
86、旋复代赭汤(《伤寒论》)
【组成】旋覆花9克(三两)、人参6克(二两)、生姜15克(五两)、代赭石6克(一两)、炙甘草9克(三两)、半夏9克(洗,半升)、大枣4枚(十二枚,擘开)。
【功用】降逆化痰,益气和胃。
【主治】胃虚痰阻气逆证,症见胃脘痞闷或胀满,按之不痛,频频嗳气,或纳差、呃逆、恶心,甚至呕吐,舌苔白腻,脉缓或滑。
方歌:仲景旋覆代赭汤,半夏参草大枣姜;噫气不降心下痞,健脾祛痰治相当。
87、羚角钩藤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
【组成】羚角片4.5克(钱半,先煎)、霜桑叶6克(二钱)、京川贝12克(四钱,去心)、鲜生地15克(五钱)、双钩藤9克(三钱,后下)、滁菊花9克(三钱)、茯神木9克(三钱)、生白芍9克(三钱)、生甘草2.4克(八分)、淡竹茹15克(五钱,鲜刮,与羚角先煎代水)。
【功用】凉肝熄风,增液舒筋。
【主治】热盛动风证,症见高热不退、烦闷躁扰、手足抽搐,发为痉厥,甚至神昏,舌绛而干,或舌焦起刺,脉弦而数;以及肝热风阳上逆,头晕胀痛,耳鸣心悸,面红如醉,或手足躁扰,甚至瘈疭,舌红,脉弦数。
方歌:羚角钩藤菊花桑,地芍贝茹茯草襄,凉肝熄风又养阴,肝热生风急煎尝。
88、清胃散(《脾胃论》《兰室秘藏》)
【组成】生地黄6克、当归身6克(各三分)、牡丹皮9克(半钱)、黄连6克(六分,夏季用量加倍)、升麻。
【功用】清胃凉血。
【主治】胃火牙痛,症见牙痛牵引头痛,面颊发热,牙齿喜冷恶热,或牙龈出血,或牙龈红肿溃烂,或唇舌腮颊肿痛,口气热臭,口干舌燥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
方歌:清胃散中当归连,生地丹皮升麻全;或加石膏泻胃火,能消牙痛与牙宣。
89、清瘟败毒饮(《疫疹一得》)
【组成】生石膏30~60克、生地15~30克、犀角粉1~3克(另冲)、黄连15克、栀子15克、黄芩15克、知母10克、连翘15克、丹皮10克、赤芍10克、元参15克、桔梗6克、甘草3克、竹叶6克。
【功用】清热解毒,凉血救阴。
【主治】热性病中火热炽盛、气血两燔之证,症见高热神昏、狂躁谵语、头痛如裂、发斑吐衄、抽搐痉厥,舌绛唇焦,脉数等。
方歌:清瘟败毒地连芩,丹石栀甘竹叶寻,犀角玄翘知芍桔,清邪泻毒亦滋阴。
90、清燥救肺汤(《医门法律》)
【组成】经霜桑叶9克(去枝、梗,净叶三钱)、煅石膏8克(二钱五分)、甘草3克(一钱)、人参2克(七分)、炒胡麻仁3克(研,一钱)、真阿胶3克(八分)、麦门冬4克(去心,一钱二分)、杏仁2克(泡,去皮尖,炒黄,七分)、炙枇杷叶3克(一片,刷去毛,蜜涂)。
【功用】清燥润肺,养阴益气。
【主治】温燥伤肺、气阴两伤证,症见身热头痛、干咳无痰、气逆而喘、咽喉干燥、鼻燥、心烦口渴、胸满胁痛,舌干少苔,脉虚大而数。
方歌:清燥救肺参草杷,石膏胶杏麦胡麻;经霜收下冬桑叶,清燥润肺效可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