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本草拾珠
萧龙友(1870—1960),原名萧方骏,字龙友,别号息翁,解放后改号不息翁,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的一个书香门第。自幼饱读诗书,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他的一生,是医学与文化的完美结合,是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。萧龙友自幼熟读经史、诗赋,兼习书法。1890年赴成都,入尊经书院词章科学习。1897年,萧龙友27岁时中丁酉科拔贡,不久即入京担任八旗官学教习之职。
萧龙友成为一代名医,既无家传,又无师承,完全靠自学成才。幼年时的萧龙友就对医药很感兴趣,族中有人开了一家中药铺,他有空时常去识药。在成都尊经书院学习期间,他也抽空阅读中医书籍,每有心得即作笔记,日久后竟“积稿盈尺”。1892年,川中流行霍乱大疫,省会成都每日死人无数,街头巷尾一片凄凉,许多行医者惧怕感染,潜居不出。萧龙友冒着生命危险,陪同当地一位医生携带中草药沿街巡视,见到病人就进行治疗,从死亡线上拯救了许许多多的患者。
辛亥革命之后,萧龙友曾历任财政、农商两部秘书、财政部经济调查局参事等职。到1928年,萧龙友深感于数十年宦海浮沉,无济国事,遂生隐退医林之念,不久即弃官行医,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。在北京西城兵马胡同建了一寓所,开始了正式的医生生涯。萧龙友擅长治疗虚劳杂病,论治主张四诊合参,推崇《伤寒论》,重视七情内伤致病,医药并重。他的用药处方,平正轻灵,常在小方之中见大神奇。他的治疗方法,不仅仅是对症下药,更注重调和人体的整体平衡,强调预防胜于治疗。1930年,萧龙友与孔伯华等人联合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,并担任院长。这所学院,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医人才,更成为了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。办校15年,毕业学生700余人,培养出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副司长赵树屏,北京市卫生局第一任中医科科长白啸山等人。
萧龙友与施今墨、孔伯华、汪逢春并称北京“四大名医”。他们的事迹也曾被拍成纪录片,对近百年来中医界风云变幻的历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。
晚年的萧龙友在生活和饮食上都很有规律。他的饮食无什么偏好,早餐固定是牛奶和甜味的糕点,正餐多以米饭为主食,菜则一荤一素,荤菜以少量的肉佐以多量的菜。他饮食偏好清淡,菜多肉少,不大喜欢鱼虾类的海产品。他喜欢酒,但从不过量,一年三季饮用家中自酿的果子酒,冬季则饮用一小杯补酒。1960年,萧龙友以91岁的高龄辞世。
医案举例:
1、肺痨肝脾不和案
患者刘某某,女,23岁。1953年12月6日初诊。西医检查诊断为肺结核,但患者自身不觉疲乏,亦无咳嗽,仅上高楼时气喘,经水量少,经色不正,腹中作痛,此乃肝脾不调所致。萧龙友根据症状,辨为肺有病征,肝脾不和,施以宁肺调肝肾法。
处方:北沙参四钱、南白前二钱、大百合四钱、净百部三钱、全当归四钱、川芎片三钱、干生地五钱、赤芍药四钱、真阿胶三钱(研,后下)、甘枸杞三钱、陈艾叶二钱、酒炒元胡索三钱、灵磁石五钱(先煎)、生甘草二钱。
方解:北沙参滋阴润肺、养胃生津。南白前即白前,降气化痰、止咳平喘。大百合养阴润肺、清心安神。净百部润肺下气、止咳杀虫。全当归补血调经、活血止痛。川芎片活血行气、疏风止痛。干生地即生地黄,清热凉血、养阴生津。赤芍药清热凉血、散瘀止痛。真阿胶滋阴补血、润燥止血。甘枸杞滋补肝肾、明目强身的作用。陈艾叶温经止血、散寒止痛。酒炒元胡索即延胡索,具有活血、利气、止痛。灵磁石:具有镇惊安神、平肝潜阳。生甘草补脾益气、清热解毒,调和诸药。
2、虚劳病案
患者宋若愚君,屡患左半身不遂两年,头部偏右不时跳动,同时胸次间均发凉气,手拳不开,每月尚遗精三四次不等。萧龙友认为患者本体太弱,肾部太亏,非大剂补养不可,故拟以丸药常服调理。
处方:炙箭芪(黄芪)二两、潞党参两、於潜术(浙江於潜产的白术)八钱、何首乌两、蔓荆子八钱、大桂枝两、土炒杭芍两、金樱子两、锁阳两、淫羊藿两、大熟地两五钱、山萸肉(去核)两、厚附片八钱、灵磁石两、盐黄柏五钱、硃(朱)茯神两、老干姜两、甘枸杞八钱、狗脊(去毛)两、炙甘草八钱。
方解:炙箭芪(黄芪)补气固表,托毒生肌,利水消肿。潞党参补中益气,生津止渴。於潜术(白术)健脾益气,燥湿利水。何首乌补肝肾,益精血,润肠通便。蔓荆子疏散风热,清头目,利咽喉。大桂枝发汗解肌,温经通脉。土炒杭芍(白芍)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。金樱子固精缩尿,涩肠止泻。锁阳补肾助阳,润肠通便。淫羊藿补肾阳,强筋骨,祛风湿。大熟地滋阴补血。山萸肉(去核)补益肝肾,涩精固脱。厚附片(附子)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。灵磁石镇惊安神,平肝潜阳。盐黄柏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硃(朱)茯神宁心安神。老干姜温中散寒,回阳救逆。甘枸杞滋补肝肾,明目强身。狗脊(去毛)补肝肾,强筋骨。炙甘草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。
结语:萧龙友一生忙于诊务,仅留《整理中国医药学意见书》《现代医案选》《息园医隐记》《天病论》《中医药学意见书》等著作传世。他的医案、方剂、方解体现了他深厚的医学功底和对中医理论的透彻理解。在治疗上,他强调辨证施治,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,灵活运用方剂,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。可以说萧龙友的一生,是中医学术与实践的典范,他不仅在医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,更在教育和文化传承上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他的故事,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的历史,更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