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农村走亲戚,发现不少乡亲都在琢磨种中药材。前两年隔壁村老王种黄芪赚了钱,今年十里八乡都跟着种,连村口的荒地都被开垦出来种上了当归、党参。可村里的老药农李叔却犯了嘀咕:“这药材可不是随便种的,去年邻县种白芍的,因为行情不好,最后都烂在地里了!”
其实,中药材种植早就不是“种了就能赚”的生意。去年安徽亳州的白芍种植户就遭遇了滑铁卢,由于前一年价格高涨,大家纷纷扩种,结果今年丰收后市场供过于求,收购价从每斤20元跌到了5元,很多农户连本钱都收不回来。这背后,正是“盲目跟风”的隐患。
老药农李叔种了30年药材,他常说:“种药材得先过‘三关’,不然就是白忙活。”第一关是选品种,不是别人种什么你就种什么,得看当地的土壤和气候。比如北方种不了南方的三七,南方种不好西北的枸杞,强行种下去要么产量低,要么品质差。第二关是算成本,种子、肥料、人工、灌溉样样都要花钱,像种党参一亩地投入就得几千块,要是遇上干旱、病虫害,很可能血本无归。第三关是找销路,很多农户种完才想起卖,结果没人收购,只能眼睁睁看着药材变质。
去年山东临沂的张大哥就聪明多了,他种丹参前先联系了当地的饮片厂,签订了收购合同,还参加了合作社学习种植技术。虽然今年丹参价格略有下跌,但因为有稳定销路和技术保障,他一亩地还是赚了近万元。这说明,种中药材不是“赌运气”,而是要提前规划。
如今国家对中药材质量要求越来越严,农残、重金属超标都会导致药材卖不出去。所以想种药材的乡亲们,别再跟风赶时髦了。先去当地农业部门问问适宜品种,找好收购渠道,学好种植技术,再动手不迟。毕竟,农民的钱来之不易,稳扎稳打才是正道。
中药材种植有前景,但绝不是“躺赚”的捷径。与其盲目跟风,不如沉下心来做功课,选对品种、算清成本、找好销路,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稳、走得远。你身边有人种中药材吗?他们都遇到了哪些问题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