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投公司布局林下种植具备明确的盈利潜力,但并非 “稳赚不赔”,核心在于精准把握模式、区域与品种选择,并建立长期运营思维。从全国多地实践来看,林下种植已成为城投公司脱离传统基建依赖、实现转型的重要方向,其盈利能力显著优于传统市政项目,同时也需警惕前期风险与关键前提条件。
能赚钱的核心逻辑:
政策、收益与案例三重支撑
1. 收益率显著优于传统基建,盈利结构更多元
传统市政基建项目年均收益率普遍维持在 8%-10%,而安阳、重庆等地城投的林下种植项目年均收益率可达 18%,核心在于构建了 “种植 + 加工 + 碳汇 + 文旅 + 技术服务” 的复合盈利模式,摆脱了单一生产的收益局限。例如安阳经济开发集团在国家储备林项目中,不仅通过林药套种实现中药材产值 6800 万元,还通过碳汇交易增收 1500 万元,技术服务收入达 500 万元,多元收益有效对冲了单一环节的市场风险。
2. 政策与资金双重赋能,降低前期投入压力
国家《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》明确 2025 年林下经济产值突破 1.8 万亿元的目标,各地配套出台专项债、绿色信贷、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,为城投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:
融资渠道多元:可通过林业专项债、绿色债券、产业基金等方式解决 “投资大、周期长” 问题。如安阳城投发行 12 亿元林业专项债,成功撬动近 60 亿元总投资,资金杠杆效应显著。
政策红利直接落地:多地政府直接向城投授权林地长期经营权,并给予专项补贴。湖南桃江城投的竹海林下食用菌项目,就获得省级林业产业补贴 300 万元,同时从农商行获取利率比常规基建低 1.1 个百分点的 800 万元低息贷款,前期资金成本降低约 25%。
3. 全国典型案例验证可行性,模式已跑通
各地城投通过差异化模式探索,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盈利案例,具体如下:
赚钱的前提条件:规避风险才能稳享收益
林下种植的高收益伴随明确的前提约束,城投公司需重点把控以下关键要素,否则易陷入 “投入即亏损” 的困境:
选品精准度 | ||
技术支撑力 | ||
规模集中度 | ||
利益联结机制 | ||
长期运营心态 |
结论:
林下种植是 “长钱” 而非 “快钱”,选对路径即能盈利
城投公司发展林下种植,本质是依托政策红利、资源整合能力与基建优势,切入高成长性的绿色产业赛道。其核心价值并非 “赚快钱”,而是通过长期运营实现稳定的高收益 —— 只要精准匹配品种、区域与合作模式,年化 15% 以上的收益目标完全可实现,且相比传统基建具备更强的成长性与政策绑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