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上一个帖子鄙人说到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”,这个话题和上面一脉相承。正是一方土壤养育了道地药材。老中医也非常钟爱道地药材,因为道地药材不仅含量是最好的,也是疗效最好的。所以老中医开药时会加上道地药材的产地,比如川芎、川白芷、浙白芍、浙贝母、川贝母等等。
但现在老中医已经不怎么谈道地药材了,为什么?因为很多道地药材因为胡乱引种基本丧失了道地药材的本色。其实早在当初就有人提议“南药北移。北药南种”口号,但是违反自然规律最后被无情淘汰。但现在为什么又会发生这种药材种植热潮呢?归根到底还是利益,中药材比种植粮食赚钱,买种子商家的蛊惑,政府为了形象工程帮助农民脱贫致富。一般来说要引种必须种植三代,如果三代种子、种苗都没有发生退化,药材含量又可能达到药典标准才能大规模推广。但是现在都是乱引乱种,最后导致医生也分辨不出来到底药材来自哪里,是不是道地了。
最可惜的一个例子是川牛膝,以前只有甜统是正品,麻牛膝是同属植物属于伪品,但是因为雅安等地农民为了节约成本购买到麻牛膝种植,同属植物又特别容易杂交,最后纯正的甜牛膝就少的可怜,但川牛膝用量不但没见反而增加,最后麻统货成为了药材市场流通主流,可悲啊!
药材种植区域的转移一方面是利益驱使,也有经济发达省份不愿意种植,经济落后产区为了脱贫致富进而种植的。也有很多引种很好的例子,如果气候非常适合,就可以大规模引种,同时又能控制成本经过几十年发展同样能成为地道药材产地。最典型的就是汉中元胡,浙江属于经济发达省份,所以当地种植元胡低价就囤货不卖。汉中相比浙江生活水平低的多,农户的成本也低的多,所以价低时汉中愿意出售,最后久而久之,汉中替代浙江成为元胡最大的产区。所以对于中药道地不道地已经不重要了,市场经济下,尤其是鱼目混珠的情况下,只要不是伪品,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。成本越低才能不被市场淘汰。现在市场流通的浙江麦冬还有吗?浙江白术、白芍也少的可怜了吧。
但鄙人还是呼吁中药材不是多多益善,也不是越少越好,而是要恰到好处。其实道地产区不应该消失,因为药材不是一般商品,而是特殊商品,是用来治病救人的。只有道地产区的药效是最佳的,因为这是几千年无数代农民种植得出的经验瑰宝。
合理发展,体现价值才是目前中药材种植最好的模式,一拥而上只会恶性循环!只有体现了价值,药农才能赚钱,药农赚了钱才能好好种地,只有进入一个良好的循环模式,中药材才能良性发展!